2025年11月4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汪圣尧副教授做客“理学论坛”,在南山楼9A406会议室作了题为“基于非共价界面的光催化CO2还原体系设计”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杨小飞教授主持。

催化是现代工业与能源转化过程的核心基础,深入理解催化反应机理对于实现高效催化体系的理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汪圣尧副教授围绕太阳能光催化CO2还原技术与前沿新材料,系统介绍了其课题组在非共价界面调控与光催化体系构筑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多种原位表征技术揭示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的内在机制,重点探讨了质子/电子转移过程及反应中间体吸附-脱附行为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催化反应中微观结构与反应路径的深入解析,充分展示了其课题组在基于组成-结构-性能的构效关系基础上理性设计和可控构建新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创新思路。
学术报告结束后,汪圣尧与在场师生就太阳能光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原位表征以及催化机理等方面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及光催化还原CO2领域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主讲人简介:
汪圣尧,2017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2020年在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任华中农业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25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资助。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光催化方面的研究,针对促进人工光合过程中光生载流子分离及转移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调控载流子定向传递迁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展了多种促进载流子传递的有效方法,揭示了调控载流子传递效率对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机制,提出了调控载流子定向传递的新策略,为新型人工光合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截止至今,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总引用超过7000次,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已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包括Nature Synthesi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

